期刊信息
主办: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0253-4959
CN:32-1187/P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影响因子:0.513513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石油文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论文
试论西北简牍残简缀合以简牍材质和考古学方法(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 红柳(柽柳) 胡杨木(见图2)简牍的木质特征: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直径可达1.5 m,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西
图1 红柳(柽柳)
胡杨木(见图2)简牍的木质特征: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直径可达1.5 m,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西北隔壁干旱区的主要树种之一。胡杨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10-15 m,稀灌木状。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树皮淡灰褐色,下部条裂;萌枝细,圆形,光滑或微有绒毛。芽,椭圆形,光滑,褐色,长约7 mm。长枝和幼苗、幼树上的叶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全缘或不规则的疏波状齿牙缘;[5]成年树小枝泥黄色,有短绒毛或无毛,枝内富含盐量,用嘴咬有咸味。叶形多变化,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三角伏卵圆形或肾形,长25 cm,宽3 cm,先端有2-4对粗齿牙,基部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有2腺点,两面同色;稀近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3 cm光滑,微扁,约与叶片等长,萌枝叶柄极短,长仅1 cm,有短绒毛或光滑。叶子边缘还有很多缺口,又有点像枫叶,叶革质化、枝上长毛,甚至幼树叶如柳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故它又有“变叶杨”“异叶杨”之称。[6]而胡杨木质呈浅黄色,在自然光下肉眼观察没有明显的树轮纹路,刚从胡杨树上折取的树枝出现韧性差、容易弯曲的特征,干燥后胡杨木薄板质脆容易断,其断茬平整,干燥后胡杨木要比松木和红柳明显轻,有种像现在塑料泡沫压成板材的那种质感。胡杨木质残简的断茬不易接合,敦煌悬泉汉简中的胡杨木质简在拼合粘接中就出现这种特点,不容易粘接,缀合时必须从简牍长短、宽窄、厚薄、木色、文书内容以及简牍上遗留的其他痕迹等多方面断定。由胡杨木做成的汉简,简牍书写面非常光滑,木纹非常细腻,简的重量比松木、红柳材质简轻许多,这是胡杨木质简牍比较明显的特点,仅凭肉眼可以直接和其他树种区分开,在存取胡杨木简牍的时候就要求操作员非常小心,稍不注意就会对胡杨质地的简牍造成不可预想的损伤。
图2 胡杨木横截面
以竹子为材质的简牍不是西北已出土简牍的主要材质,但敦煌汉简、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中均有发现,数量稀少,不到200枚,后经学者研究认为这批简是由内地流入边郡,在此不再赘述。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460余枚竹制秦简为这一地区简牍主要为竹制且取材本地作了肯定的回答。首先天水放马滩又名牧马滩,坐落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小陇山林区,是秦岭山脉中部的一处开阔地,遗址现今属于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区石门景区的一部分,距离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仅仅20 km,距离天水市麦积区40 km,东面距离陕西宝鸡、凤县交界不到40 km。西边不远处属于早期秦文化的核心区礼县,相传放马滩这一地区是早期秦贵族放马饲马的地方,因而得名放马滩,传说归传说,这批秦简的发现确实证明了放马滩在2 000年前就是早期秦人的生活居住地之一。而小陇山林区属于西秦岭、关山林区的一部分,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4°22′-106°43′,北纬33°30′-34°49′,海拔700-3 330 m,年均气温7-12℃,年均降水量460-800 mm,无霜期140-218天。林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种类繁多,兼有南北植物区系的特点,有224科,945属,近2 700种,其中木本植物800余种,其中就有大量的竹藤类植物分布,整片的竹林广泛生长,由于当地竹子柔韧度好、易加工,至今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仍然利用当地的竹子制作日常用具,如竹筐、竹背篓、竹根雕等,选取截面大的竹子制作简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和类型学在西北汉简简册复原和断简缀合中的运用
除简牍材质在复原方法中的作用以外,考古地层学也在西北汉简的残简缀合和册数复原中起到关键作用,首先考古地层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并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又反过来在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基础之上以相关理论来指导发掘工作,同时对各层次的遗迹进行处理。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于尽可能准确地将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也就是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7]以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为例,悬泉置遗址是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学规程而进行考古发掘的遗址,有科学的探方布方,探方的层位进行仔细划分,相较之居延、敦煌等其他出简遗址,悬泉置遗址在科学性上更严谨,可以利用同层位纪年汉简结合出土器物,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悬泉置建置、兴旺到衰落的年代学脉络,也能准确地排列出早晚关系,特别是层位的准确划分为悬泉汉简册书复原的完整提供了可靠保证。例如:《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候费用簿》(Ⅰ90DXT0112③:61-78,见图3),《悬泉置厨食簿》(Ⅰ90DXT0112③:79-82,见图4),《阳朔二年专车亶轝簿》(Ⅰ90DXT0208②:1-10,见图5)等,均为同层位册书复原,这大大提高了悬泉汉简册书复原的准确度和同层位的年代跨度的精确度。特别是悬泉汉简中与西域相关的册书为证明汉中央政府对这一区域实行有效管辖提供了最直接证据,也是这几年研究“丝绸之路”的重点考古材料之一。
文章来源:《地层学杂志》 网址: http://www.dcxzzzz.cn/qikandaodu/2021/0304/439.html
上一篇:探源文明追迹历史李伯谦先生专访
下一篇: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某彝族自治县地热水资源